汇金分析师王蓉告诉记者,基金账户净值化逐渐成为共识,跟踪量化策略ETF等ETF持仓比例降低,其主要源自于海外市场表现明显偏弱。
此外,基金规模的骤降也引发市场担忧,美联储会议后主席鲍威尔罕见发表鹰派言论,美国财政部就美国国债信用利差倒挂论,还有分析师称,俄乌冲突可能会拖累全球经济增长,给市场带来冲击。
基金减持仍在持续
近日,作为对冲资金,基金经理大幅减持股票和债券,但减持债券的力度不及市场预期。截至5月22日,已经减持美债的股票基金合计减持了2.87亿股,其中阿里巴巴减持了0.82亿股,阿里巴巴减持了0.28亿股。
另外,尽管当前市场对于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担忧,但王蓉认为,由于美联储可能更早采取行动控制通胀,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在美联储加息、缩表周期中的压力将比前期缓和。
广发双擎升级基金经理袁华明表示,此前市场对于全球经济疲软,以及通胀的担忧不断加深,已经逐渐加剧了投资者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节奏的预期。不过,随着市场对全球通胀的担忧加剧,且经济增速前景的不确定性下降,近期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下跌,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跌破了成本线,对于生物医药和医药行业的投资价值可能受到抑制。
袁华明还对“全球经济疲软的风险”进行了解读。他认为,在经济增长前景较为悲观的情况下,中国经济依然会在2022年受到挑战,国内疫情的防控会持续发力,商品价格很难快速回落,同时也不排除国内疫情控制的情况,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。
大宗商品配置也正逐步迈入“逆周期”,关注中美利差倒挂对于股市的压制。袁华明表示,下半年,股市可能会进入“北向资金流出的通道”,“今年可能会是北向资金一个低吸的时间段。”
同时,也要关注美联储对于大宗商品的态度。袁华明表示,美联储将在今年年底宣布缩减购债规模,为全球主要央行的购买提供缓冲。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下,全球资金流入将使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,因此对大宗商品的配置将在短期加大对商品的配置,但不可对短期过度。他预计,2022年中国资产的实物资产将会继续吸引力,大宗商品的投资价值将会逐步显现。
刘彦春:未来,更多聚焦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。首先,预计中国GDP增速会在二季度见顶,二季度在消费复苏的推动下有望出现小幅反弹。其次,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将会在二季度出现分化,企业盈利可能会明显好于企业盈利,可能会吸引部分资金重新回流中国。最后,中国的出口会出现一些增长,但是总体来讲,中国经济依然是疲弱的。
随着中国、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“债务危机”将进一步深化,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会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下缓慢上行。另外,在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这两项占比比较高的领域,中国的制造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。
袁华明认为,在发达国家,中国经济复苏和房地产投资的“平稳增长”,有助于中国经济在2022年实现“回升”。今年,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房地产投资。房地产投资今年以来,保持了不错的增长,房地产销售的回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。
上一篇
下一篇